top of page

銅鑼灣植物觀察之一:由希雲街出發


某個陽光明媚的日子,銅鑼灣企鵝與自然生態導師吳泳攀(Walter)在 #銅鑼灣 散步,觀察姿態各異的 #行道樹 及路邊植物,後依路線順序寫成 #加路連山道 、#棉花路 及 #東院道 三篇記錄,接下來分三次刊出, #歡迎追看


( ⸝⸝‧ᴗ‧⸝⸝ )੭⁾⁾


那天,企鵝約了Walter在 #希雲街 吃午飯。填飽肚子後,我們打算到 #維園 散散步。然而,本應在 #禮頓道 路口轉右的我們,神推鬼使地向左望,只消一眼,便讓我們選擇往相反方向進發。


「嘩,棵樹真係好靚!」企鵝與Walter都看得目不轉睛。


在連接加路連山道的禮頓道一段,很難忽視長在巴士站旁邊、加路連山道地盤擋土牆上的 #印度榕。這株喬木高逾廿米,樹冠闊達18米,我們必須企後兩步,站在對面 #新寧道 的行人路遙遙仰望,才能勉強看到樹頂。


這棵印度榕的氣根如瀑般豐茂,從翠綠的樹冠垂至地面土壤,之後長粗,形成多條新的輔助幹,分擔樹體重量,並吸收更多養份。它的主幹直徑超過一米,因此在2004年被編入 #古樹名木冊 。可惜的是,它已被有「 #樹癌 」之稱的 #褐根病 感染,健康堪虞,需要悉心照顧。


睇得、摸得又聞得的 #白千層


別過禮頓道的印度榕,拐進加路連山道。我們快步經過食肆及車房,在 #聖保祿修院 的粉黃磚牆旁邊,發現了一列白千層 。剛才的印度榕高得難以觸及,這裏的樹較平易近人,樹幹周圍沒有任何欄杆阻隔。


Walter馬上伸手撫摸一棵白千層的樹皮,「呢度好,有得同啲樹近距離接觸。白千層係可以用盡感官去感受嘅樹,睇得、摸得又聞得。小朋友特別鍾意!」


所謂睇得,是指肉眼可見灰白色樹皮的層層薄衣。最外層的老皮被內裏的新皮推擠,受壓裂開,但仍層層貼在樹幹上,使人們對白千層產生「衣衫濫褸」的印象。Walter形容,「好多種喺路邊嘅白千層,因為空氣污染太勁,樹皮都會黑晒,睇嚟呢條路( #空氣質素 )okay喎。」


由於樹皮顏色較淺,螞蟻的行蹤也相當顯眼。我們避開牠們忙碌奔走的地帶,認真摸樹。


白千層的樹幹看起來粗糙刺手,實際上的觸感卻驚人地鬆軟。輕輕按壓,甚至能感受到微弱的回彈,猶如海綿。Walter又特地尋找樹幹老皮上用來透氣的呼吸孔,示意企鵝摸一下。好奇地照做,指尖一觸即微濕。聽他解畫,原來那是儲存在樹中的水份。再揉白千層的葉一嗅,儘管隔著口罩,類似 #白花油#萬金油 的芳香依然撲鼻,索一索,瞬間抖擻精神。


一棵常見的行道樹,已能喚醒我們日漸麻痺的 #五感


由庭園移居路邊的 #羅漢松


沿外牆走到修院棉花路門口的途上,我們還遇見了與白千層同為桃金娘科的串錢柳,以及兩棵羅漢松。碰上罕見的品種,不免疑惑:羅漢松通常作為花園 #觀賞樹 ,為何現在卻離奇地立於路邊?


翻查1998年出版的《香港市區冠軍樹》,兩棵羅漢松本來種在聖保祿醫院的庭院中,因為道路及圍牆工程而「被移居」加路連山道。長在行人路上或許不夠矚目,卻能免受非法砍伐威脅,如果是野生的羅漢松,恐怕就沒有如此幸運。


抬頭一望,兩隻 #珠頸斑鳩 棲息在其中一棵羅漢松開展的枝條上,緊緊靠在一起,用鳥喙替彼此整理羽毛。這些動物的蹤跡都在提醒我們,行道樹雖由人所種,卻不止讓人觀賞,為人遮陽擋雨和潔淨空氣,也是眾多其他生物生活的場域。


(#銅鑼灣植物觀察 系列未完,敬請期待~)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