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草調查初體驗
- 銅鑼灣企鵝
- 7天前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六月一個翳焗的週末,企鵝約了WEEDsilience的調查小組成員王曉欣(Ivy)、王顥霖(Homan)和王韶昀(Mercury)逛銅鑼灣,尋訪野草。早上九點半準時集合,三人有默契地穿著卡其、灰綠等大地色系的中短袖上衣加長褲,各自揹個大背囊。鵝就依然故鵝,雪白肚腩配牛仔披風,帶了一顆好奇心。老手跟初哥,相映成趣。

鵝喜歡植物,卻從未試過做野草調查——
調查是怎樣做的?又有哪些野草棲息在銅鑼灣?
他們整裝待發,對一對手機時鐘,隨即宣佈:第一條路線起行。
等等,何時訂好了「路線」?怎樣決定出來?鵝很困惑。
「跟住人流行就啱!」Homan不加思索,爽朗地答。他解釋,WEEDsilience記錄在十八區出現的野草,籌劃建立一個香港城市野草的資料庫,以了解何謂「香港常見的野草」,不同種類的野草又適合在怎樣的環境生長。他們想知道,哪些物種的野草強韌、美觀而又具生態價值,進一步探索在都市園境設計納入野草的可能性。
他們的研究方法與平常的生態調查不同,沒有嚴謹地界定範圍和路線,隨心而發。目的是以更貼近一般市民的角度,記錄大家日常生活中,在街上通勤、放學、買菜或娛樂時遇見的野草。由於要觀察人為活動與野草生長的關係,團隊會先朝人多的地方走,例如港鐵站周邊。
在城市生活的人類,甚少像鵝一樣,能夠幸福地full-time散步。所以,他們設定在每區走三段路,每條路線走30至40分鐘左右,配合城市人的步伐。迄今,他們已完成13次調查,去過大嶼山,也到過大埔。今次是他們第14次出動,踏足銅鑼灣,有鵝跟隊!
開「野草之眼」 讀環境線索
三人的背囊法寶多多,相機不在話下,也常備密實袋和剪刀,以便採集野草,進一步確認物種。Ivy是團隊的GPS,負責帶路,兼拍下野草的周圍環境。Homan手持一塊夾紙板和筆,記下野草的物種名和生境。「Mercury人稱『行走的植物百科全書』,今日佢喺度,會主力i(identify,辨認)物種。」聽畢Ivy介紹,Mercury靦腆一笑,而鵝不久後就領略到Mercury的認草功力。

一行人加鵝,由銅鑼灣港鐵站D2出口地面出發,向鵝頸橋方向走,在灣仔消防局轉入堅拿道東,後沿駱克道又回到東角附近,繞了一圈。距離不長,但每逢遇到草都要停一停,做紀錄。
三位專家總在數秒內完成辨認,其中又以Mercury最快。站在行人路上,隔了三條行車線,他也能瞧見軒尼詩道中間的花槽長了單穗水蜈蚣。這種野草很好認,它們有三至四片狹長的苞葉,中間一顆圓球小穗,就像細細棵的風力發電機。近距離看見的話,鵝認得,離得遠就不敢言之鑿鑿。「我哋睇得多嘛!」Mercury笑言,指指腦袋,「同已有嘅經驗同記憶比對,就認得快。」

鵝辨認植物的功力尚淺,卻也在這一程路大開「野草之眼」,學到要留意哪裏才找到它們。走到駱克道近合亞廣場,我們在磚地上發現了耐旱的蕨類海金沙。此時,Ivy往對面的京都廣場邊上一指,喚大家抬頭,望望長在大廈縫隙間的蜈蚣草。蜈蚣草也是蕨類,一對對沒有鋸齒的羽片密集排列,外形活像百足的蜈蚣。它的孢子隨風飄散傳播。只要有一點塵土、污染物和積水,它就能飛簷走壁,茁壯地長在我們意想不到的角落。在銅鑼灣的渠口、污水管出口,也常常可以發現喜歡濕潤環境的小葉冷水花。

「你咁都生到喺度?」還長得明豔翠綠,鵝不由得佩服它們。
心水清的企鵝讀者,相信也猜到WEEDsilience組合自野草(weed)和韌性(resilience)兩個詞。野草命硬、百折不撓,從來不止是文化上的象徵敍述。它們不止有一種,而是眾數,有豐富多樣的形態面貌。這些跟我們於城市共存、一起演化的植物,各自展現了適應環境的策略,以及頑強的生命力。


外來的野草,例如羽芒菊、金腰箭、小葉冷水花等,也順應環境變化,在香港市區欣欣向榮。說起來,鵝也不屬香港原生物種,機緣巧合下,在銅鑼灣生活,並觀察、研究、書寫這個社區。經年累月,鵝早已化身銅鑼灣的形狀(每天穿著同一款銅鑼灣地形披風,專一!)。
野草的小小世界
比較駱克道及東角道兩個僅僅相隔約三十米的樹槽,一個相當乾旱,長有能夠適應砂土的少花龍葵。另一個或因為去水較慢,泥土濕潤,長出了「濕生植物」天胡荽。除了土質因素,城市中也有不少動物助野草一把。我們在東角道,碰巧遇上帶狗散步的人。小狗純熟地往地上「卸貨」,讓人類清理現場。Homan指出,對城市野草而言,雀鳥和狗路過便溺,是黃金般的重要養份。

這些環境條件孕育了各種不請自來、天生天養的野草,而野草又能為各種昆蟲,包括蝴蝶、蜜蜂、螞蟻等提供食物和庇護。是以每株野草本身,已堪稱一個微生境,一個小世界。

第一段路線的調查行至記利佐治街止,大約一公里路程,走了40分鐘。WEEDsilience團隊記錄了共28種野草,較在其他區所記錄到的約40至50種少。考慮到鬧市的人流、洗街及除草狀況,這個結果也在他們的意料之中。但銅鑼灣真的就只得28種野草嗎?要是換一條路線呢?

下回分解!
後記
鵝與Ivy、Homan和Mercury本來打算歇一歇就重新上路,往維園進發,忽然雷聲隆隆,一陣過雲雨傾盆而下。我們與其他人類逼在噴水池旁的電視熒幕下避雨,但雨勢漸大,人類都變落湯鵝,與鵝無異。
「人類最憎咁嘅天氣。但夏天先係植物生長得最茂盛嘅時候。」雨嘩啦嘩啦地下,Homan似乎興致不減。
鵝覺得時雨時晴的天氣很煩,也苦於找尋合用的傘。不過,下雨天的空氣特別清新好聞,鵝也喜歡。你們呢?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