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自己書仔自己做

  • 作家相片: Nose in the Books
    Nose in the Books
  • 6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有追看鵝文嘅就知道,鵝友兼平面設計師 Forrest,最近設計咗《銅鑼灣字型散步》小誌,初稿後面世後三個月再出修訂版,希望作品盡善盡美。「我覺得好好玩,就係紙嘅選材、釘裝方法,然後加上字體、設計,然後手感、包裝……可以釋放我嘅自由,因為主題可以自己控制」。


(・∀・)


Forrest 講緊嘅係佢咁多年來堅持自資出版小誌(Zine)嘅原因-快樂同成就感。有別於平日嘅設計工作,小誌完全喺佢嘅個人項目,由主題、內容、設計、甚至係紙質都係佢一手包辦,自由度極高。其實 「Zine」 呢個字,可以理解為 「Magazine」(雜誌)取去頭四個字母,亦係「Fanzine」嘅縮寫,屬於發行量較低嘅非主流雜誌或報紙,題材小眾。


哦!鵝即刻諗係:「自己書仔自己做」~


(ᕑᗢᓫ∗)˒


其實 Forrest 早係 2014 年,已經拉埋其他藝術家朋友落水,發行小誌《薄簿仔》,每期都有特定主題,各自創作,大家將作品湊合成一本小誌,六年間出咗 13 期。每本小誌嘅出現,都填滿咗 Forrest 嘅靈魂,為佢嘅創作路叉叉電,「未必每個作品我都好滿意,但其實都可以透過自己嘅實驗或者想法去磨練,有時可能接受佢嘅唔完美,有時又覺得好滿意。」


佢創作嘅小誌紙質,同平時雜誌嘅唔同,佢選擇用廣告紙,「通常都係用來做包裝嘅日本紙來,佢個缺點就係會穿透,所以大部份人都未必鐘意拎嚟做印刷」。其實創作小誌呢件事一啲都唔「小」,Forrest 為此購入一部印刷機放喺坪洲屋企,由設計到印刷都一手包辦,選用唔同紙質、特別嘅墨水,甚至連過膠、盪金都玩勻。


◔.̮◔✧


講返字體研究,Forrest 不時會拍低特別嘅街頭字型,例如舊餐廳、店鋪、街招等,做完資料搜集之後再放上網同大家分享。佢對字型嘅熱愛源於佢平日喜歡觀察城市,而招牌則係其中一種溝通媒介,印象份外深刻,近年旅居東南亞時,曾經出版越南街頭字款嘅小誌《字款混雜的越南街頭》。


早前 Forrest 主持銅鑼灣字型散步活動,自發設計咗《銅鑼灣字型散步》小誌,前後行左幾次銅鑼灣,為不同招牌拍照,再做資料搜集。Forrest 話,「大家以為銅鑼灣都係新招牌,但無諗過有咁多舊招牌」,由中央圖書館至聖保祿修院一帶,發現最多古早香港中文字類型,例如 50 年代隸書體,以至希雲街一帶嘅50、60 年代字款、李漢港楷等,甚至千禧年代十分流行嘅新細明體,都可以喺銅鑼灣搵到。佢仲留意到,利園山道一帶有唔少英文字牌,大家行過可以留意下呢~


(*´◒`*)


Forrest 臨走之前,仲帶鵝去觀賞燈籠洲街市入面嘅書法字招牌。其實,正因為城市持續發展,呢種新舊交融嘅特色,先可以同時出現喺香港街頭每個角落。


٩(。・ω・。)و


Comentarios
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
© 2022 by CWB Penguin.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