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望不見燈籠洲的燈籠洲街市


70歲的梁惠康每朝早6點起身,去香港仔批發活魚。做了數十年魚佬,他駕輕就熟,9點準時返到老本營—— #燈籠洲街市 開舖迎客。環顧四周,偌大街市凋零冷清,只有兩三家檔口點燈掛牌,梁惠康的檔口卻掛著一個醒目的白底紅字招牌「梁七記海鮮」,招牌下方寫上每日海魚:星斑、蘇鼠斑、立魚、三刀⋯⋯


「全港邊個街市最旺?我哋呢個!」梁惠康說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。1963年3月1日,燈籠洲街市正式開張,梁惠康的爸爸租下檔口賣海魚。兩年後,13歲的梁惠康小學剛畢業,就和哥哥一起落檔口幫手。他記得,每朝早攤檔前都圍了三層客人,十幾人一齊等買魚。


說起來,當時銅鑼灣還未開展第三次填海,區內也未起高樓大廈,主要街市是1937年落成的舊灣仔街市。位於 #渣甸街#渣甸坊 的燈籠洲街市,樓高四層,它對出西北向有一個小島「燈籠洲」,和街市隔海相望,街市也因此得名。這個小島又叫 #奇力島 (Kellet Island),得名自英國水師量地官Henry Kellet。


「以前好多地方冇游水魚賣,都賣雪藏魚,我哋有,因為我哋近海嘛。」梁惠康記得,當時街市離海不遠,他和爸爸每朝去附近的 #銅鑼灣避風塘 入貨,「即係依家皇室堡、糖街嗰邊,當時出海打魚嘅都是帆船,去唔遠,都係打近海魚。」返到街市,一天到黑忙到打仗般,梁惠康主力學買貨分貨,哥哥學劏魚。整個燈籠洲街市有過百攤檔,一度雞鴨魚肉蔬果齊全,為戰後香港快速增加的人口提供了豐富的食材。


被忽視的現代主義建築


數十年後,這街市已淹沒在銅鑼灣各式各樣的高樓大廈之中。


六十年代尾,銅鑼灣第三度填海,燈籠洲沒入港島板塊,小島從此消失。此後銅鑼灣發展飛快,1985年落成地鐵站,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,燈籠洲街市已望不見燈籠洲。


現在,這個街市一邊依傍樓高31層的利園二期,另一邊是樓高22層的Aura on Pennington。人流借道一旁的排檔街渣甸坊,總會光顧一下,但很少想起這個火柴盒般的街市。偶爾有路人誤闖,看著冷清攤檔,問梁惠康:「啲鋪頭係邊?」「從呢個門口出去,出面好多排檔。」梁惠康指指門外說。


香港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說,仔細觀摩,燈籠洲街市的建築是戰後初期典型的現代主義風格,設計得別具心思。「街市嘅外形好似一個盒,唔太特別,但其實每一面牆都採用咗唔同設計,唔係 standard 的倒模做法。」


黎雋維說,燈籠洲街市其中一面牆是橫跨數層樓的鏤空雕花,好看之餘又有利通風和採光,「好摩登咁樣」,東面牆是網格形狀的遮陽板,而許多窗戶則採用幾何線條的設計,排列勻稱而不花巧。


這個燈籠洲街市是殖民時期的工務司署(又稱工務局)負責興建,建築設計外判予當時著名建築師 #黃祖棠。黎雋維說,在戰後初期,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在香港紛紛落成,同一時期的還有前中區政府合署、中環大會堂和第四代郵政總局;而同樣是街市,1954年落成的前 #必列啫士街街市 也是現代主義建築,早前已被活化成 #香港新聞博覽館


說起 #現代主義建築 的保育,總是眾說紛紜。有人覺得它們不夠古典主義建築特別,也有人覺得它們還不夠老,在這個金錢掛帥的城市,許多有數十年歷史的建築都逃不過清拆的命運,如郵政總局也將面臨拆卸。而在商場和寫字樓林立的銅鑼灣,燈籠洲街市更少被人提及。

十多年前起,不時有聲音批燈籠洲街市空置率高,浪費公帑;也有說應該將之活化,或參考外地水產市場模式,將街市改造成新景點,但至今不了了之。目前管理燈籠洲街市的是食環署,梁惠康覺得,食環署沒有經營的思維,看重的只是衛生,他調侃道,「少啲攤檔仲好,唔使理,衛生都唔使搞!」


食環缺乏經營思維 街市風光不再


開埠初期,香港人買餸,都在露天墟市光顧小販。隨著城市發展,有蓋街市才紛紛出現。

最初興建燈籠洲街市,政府為的也是吸納和管理周邊流動商販,因此街市設計特別,每一層除了固定檔口外,中間闢出大片空間,劃為小販攤位。


梁惠康說,由於燈籠洲街市沒有電梯,一樓長期不興旺,而到了1997年前後,整個街市都開始淡靜。「當時百佳、惠康都開咗,搶曬生意。以前大家都只是買生鮮野,唔會買凍嘢。」他說,老檔主也慢慢退休,「檔口少咗,啲人來買嘢買唔齊,生意就更少。」

最興旺的時候,梁惠康說燈籠洲街市檔主們組織了一個會,每逢3月1日街市誕辰,都會相聚慶祝,每到譚公誕又一起祭祀。「97之後個會都冇咗了,個會叫乜嘢名?我都唔記得囉,」他說。


梁惠康和哥哥還是繼續守著父親傳下來的魚檔。避風塘沒有了漁民,現在都停滿了遊艇,他們早早改去香港仔入貨。他說,說實話,在寸金尺土的銅鑼灣,街市租金便宜,每月3,000港元,他和哥哥沒有請工人,全靠自己打理。「每月賺個最低工資,呢個年紀,出去打工都好難。」


他們靠的還是熟客生意。檔口裝有固網電話,採訪時電話不時響起,都是熟客打來,問今天有沒有靚魚。梁惠康有一本簿仔,寫滿了熟客電話,每逢有野生海魚就致電通知。「以前啲魚,依家好多絕咗種,填海多咗,(野生魚)都少咗,」梁惠康說,他的熟客多是老人家,這些年也開始離世。


再多做一年,梁惠康和哥哥也打算退休了。燈籠洲街市走過將近六十載,梁七記海鮮檔現在是僅餘的老檔,此外還有一活雞檔,一冰鮮魚檔和兩三家菜檔。

去年,一個資歷最老的檔主也在90歲之年離世了。梁惠康說,這個伯伯自六十年代開始和老婆一起在燈籠洲街市賣冰檯魚,近年太太離世,但他始終不肯退休。他記性不好,魚都賣臭了,後來乾脆不賣了,就還是天天到街市檔口坐著,和老朋友們傾偈。


「當返老人院,」梁惠康說。


這天中午,又有熟客來光顧。「你記唔記得我上次買嗰條係乜嘢魚?好好食。今晚女婿返來,我又要來買條,」80多歲的老太太精神爽利,她說自己從廿多歲開始幫這家魚檔買魚,見到熟人梁惠康,兩人就閒聊起來,從魚的品種、食法,一路傾到銅鑼灣大街小巷的點滴和各家老餐廳,說著一些只有一同在一個社區走過數十年的人才懂的話語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