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那街上傳來陣陣的栗子香(二之一)


所謂落葉知秋,在城市中,往往也是一些微小的事物,提醒着我們季節的變化,譬如,當街上飄來一絲絲炒栗子香氣,傳來鐵剷擦着鑊底的一聲聲「沙沙」,冬的氣氛就濃了。然而,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,不一定一直安在。


在銅鑼灣,至少有兩檔 #炒栗子 ,一檔在羅素街、波斯富街交界,時代廣場對面;另一檔位於恩平道、啟超道交界,早上在地鐵站F出口外開檔,下午則移師美珍香旁。兩檔分別於七、八年前及三、四年前落戶銅鑼灣,貪其是鬧市旺區,人流多,客路闊。可是,近月受疫情影響,街上明顯冷清多了。


栗子車在行人路上開檔,車身窄窄長長,並不阻礙行人。近年流動小販越來越少,這種鬧市中的炒栗子車,就成了冬日裡最能溫暖人心的街頭風景。


一車多用 解構炒栗子車


在某個陰寒濕冷的下午,企鵝循著栗子香,跟著沙沙聲,來到羅素街口那冒煙的炒栗子車前。企鵝一邊跟檔主搭話,一邊吞口水,心中盤算著,訪問後一定要幫襯一下,但吃什麼好呢?栗子、蕃薯、鵪鶉蛋⋯⋯全都蒸氣騰騰,好吸引啊!


這麼一想,頓時有個疑問:何以小小一架木頭車,能容得下這樣多不同製法的食物?


檔主也大方,讓企鵝一窺究竟。


由顧客視角看,炒栗子的大鐵鑊最搶眼,鑊有半個人般大,鑊鏟比一整隻人類手臂更長。檔主讓企鵝試炒了一下,原來相當費力呢。鑊中的栗子更突然因過熱而爆開,嚇鵝一跳!


大鐵鑊旁的木箱也很有趣,光是陳列其上的各式食物,就以不同方式保溫:炒好的栗子裝滿在圓桶形木桶內;煨好的蕃薯平鋪在車上;鵪鶉和雞蛋放在不鏽鋼蒸籠溫熱着。磅、雞皮紙袋和錢箱則放在較近檔主的一邊,方便就手。


最精彩是顧客看不到的木箱內櫳。木箱靠近大鐵鑊那邊是 #煨蕃薯 格,一個三層的鐵櫃桶結構,由下而上看,最底層放燃燒中的炭,其上是正在煨的蕃薯,再上一層則是已煨至八成熟的蕃薯,離熱源遠一點,以免煨太久讓表皮焦黑。另一邊也有個小小的炭箱,接駁著一條管道,好讓熱氣直達鵪鶉蛋和雞蛋蒸爐,為其保溫。


一心多用 邊炒栗子邊煨蕃薯


檔主說,專門生產炒栗子車的工匠已近絕跡,目前使用的車仔是其親手製造,也因此每一檔都有些微差異,視乎個人習慣與手藝。


別小看車上賣的只是小食,準備工夫可不簡單。例如炒栗子用的黑砂和糖,每兩、三日就要更換。炒栗子時須控制火水爐火候,一旦熱力過猛,栗子就會過熱、爆開;同時亦須兼顧炭爐風口大小,以調控炭的熱力。每隻蕃薯都需要煨上三至四小時,才能奉客;栗子則需不斷翻炒一句鐘。


一輪訪問後,企鵝飢腸轆轆,決定栗子、蕃薯、鵪鶉蛋全來一份。開講有話, #小孩才做選擇 ,大人當然全部都要!


疫情下,不便在街頭進食,企鵝惟有繼續吞口水,捧著那裝滿美食的雞皮紙袋走回家。那段路上,光是手心傳來的暖意,已教本鵝回味許久。

bottom of page